上周一个人去广西出差,周四事才办完。一想周五回去也到周末,回去要从广州过,广州有位初中老友在,天时地利人和凑齐了,就在广州逛两天吧。
梧州很像老家,一出高铁站,扑面而来潮湿的空气,感觉浑身的皮肤细胞都在舒展。在梧州呆了四天,基本上断断续续下雨。下雨的时候浔江很漂亮,江面上有几艘船慢慢移动,船身多被水汽腐蚀得斑驳陈旧,从业主江景房办公室阳台望去,雾蒙蒙的像一副泼墨画。
梧州的地貌也像老家,多山多水。看到长洲岛时我很惊讶,河中间的岛居然这么大。后来上网查才知道长洲岛是我国境内最大的内河岛。四面环水的河中岛屿,离岸边又不如海岛那么远,不自觉产生想象,岛上的居民一定避世安逸,却又非不食人间烟火。
当地的美食很多,腊味、煲粥、河鲜,花样十分丰富。有晚业主请吃猪肚鸡肉汤,大快朵颐,末了下了一大捧绞股蓝进汤里煮,非常新奇。要知道在我家那地,绞股蓝只做成茶泡水喝。据说除了绞股蓝,当地人还吃很多植物,比如南瓜叶和石斛叶,有机会一定尝尝怎么做的。
离开梧州前一天,雨稀稀拉拉下了一整天。办完事情走出办公楼,眼前就是江边,就沿着江边往住处走。沿途路边一丛丛不知名的红花,暮色下鲜艳耀眼。
从梧州的动车中午到广州。按老友的推荐,到站后直接去逛北京路步行街。地铁坐到海珠广场,从地下上来,一眼就看到了起义路口的广州解放纪念碑。纪念碑为纪念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广州而建,起义路的名字又源自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所以刚来到广州就感受到,这座城市与新中国成立前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密不可分。
貌似中国的大城市总爱用其他城市的名字来给自己的道路命名,可能还是缘自革命时期的渊源。北京路步行街,网上旅游攻略里推荐之一。这是条商业步行街,卖衣服、卖箱包、卖小吃,小商品花样百出。不过我感兴趣的是,步行街两侧的商铺楼,一层都是一种像回廊的建筑结构,还有路边巨大苍劲又绿叶茂盛还挂着红灯笼串的榕树。这是在其他地方未曾见过的景色,给人一种有些怀旧又有生活气息的氛围。
步行街一直往北走,路中间地下橱窗里保存着当地明代的城墙和道路遗址。看了下,古时道路似乎用一块块条石紧贴在一起铺成,应该挺结实,不过肯定不够平。
去找肯德基,在步行街往西走的一条路上看到大佛寺。大佛寺面向街道一侧的多层阁楼很是金光熠熠,有尊佛祖法像被供奉在一层内,面朝路上来往众生,观尽人间烟火。早听说广州人风俗里敬佛信神,自己从小逢年过节也经常会去寺里拜拜,就从偏廊进了去。不同于其他地方寺里要自带香火,大佛寺会给每个愿意上香的人准备三根香,又设有固定燃香处,提示牌上写着「注意消防安全」之类字样,于是又感觉上香拜佛成为了生活中一件方便又有仪式感的事情。最热闹的商业街里安坐着一院最讲究清净的佛寺,俗世与信仰也没有那么明显的隔阂了。广州真的很有意思。
逛完北京路,坐公交去中山大学老校区会老友。至少六七年没见过面,记得当年上初中放学经常一起边走边玩,又见面感觉还是很亲切。老友在广州呆了快十年了,以为他不会说家乡话了,可每次见到老乡我就不由自主会说,所以见面第一句对话居然脱口而出方言混合普通话的调调,老友见状也立马切换成家乡话。短暂尴尬之后就进入海聊模式,跟着老友逛中大老校区。
中大以孙中山得校名,校园里中山纪念堂、中山塑像自然少不了。进学校大门直走第一座建筑便是学校礼堂,不大,但造型民国范,当年孙中山先生搞革命在里面演讲,现在是保护文物。除了礼堂,学校里还保留着不少民国范的老建筑。老校区就这点好,老砖老瓦,大叔苍劲,灰色墙面,深厚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此外还有很多现代建筑,感觉是,这学校真有钱。
喜欢在学校里逛,尤其这种面积大环境好的校园,一来因为人少车少噪音少,二是因为年轻人多,处在其中感觉自己也还是虽少年已过但心气未脱。中大的北门在珠江岸边,校门牌坊上题着「国立中山大学」,面向着滚滚而去的珠江水。现如今能加持「国立」两字并能不负这两字的大学也就这么几所了。「国立大学」,不仅意味着办学历史悠久,更是对百年前动荡的时代里知识分子欲以教育图中华崛起之志的纪念和传承。
出来玩总是会自然地放松,相反工作时候会不自觉地绷紧。逛累了跟老友坐在学校里湖边聊天,免不了要回忆一些以前的同学朋友。阳春三月的广州天气很舒服,湿度宜人,下午的阳光照亮湖面却不刺眼,偶尔一阵风吹,远处高耸的棕榈树叶轻轻摇摆几下,三两个学生或坐在树下,或漫步而过,一切放佛都处在安逸的状态。这种环境下回忆出来的,即使不是开心好玩的,也不会打破内心的平静。
晚饭算得上来广州最大的期待,因为早都听说这边爱煲汤,却从来没吃过粤菜。老友请去学校附近一家以煲汤为特色的老字号店。这家店每天只售卖一款汤,今天的汤名叫「金银菜煲猪肺」(全称记不清了)。不太喜欢动物内脏,但汤很好喝,味道清淡不腻。对于吃惯川味陕味又不挑口味的我,粤菜的略甜鲜味真是不同的好吃感觉。如果说辣味是对舌头的刺激,这种鲜味就像在柔和地浸润舌头,清淡却有回味。
吃饱饭天已黑,继续逛,再次回到中大北门,从附近的码头登上游船,夜游珠江。珠江到广州已经接近入海口,江面十分宽阔。游船先往下游驶,途径小蛮腰,然后再返回。夜色下珠江两岸灯火通明,高楼大厦繁花似锦,江面各色彩灯装饰的游船络绎不绝,跟老友就在船上露台边聊边吹河风,路过小蛮腰两个人也玩起自拍,旁人眼里估计画面很尬。不过作为一个内陆人,大概有十年没坐过船。也许因为好久没出来玩过,这次来广州创造了几个「第一次」或者「好多年」,第一次到岭南,第一次吃粤菜,见了好多年没见的老友,坐了好多年没坐过的游船。从惯常的生活环境暂时脱离,然后放松心情接触陌生,感觉能获得很多可期待的惊喜。
登岸后又穿过中大,坐地铁跟老友回中大大学城校区。从老友得知,当年广州市划出一座岛,在上面建起十几所学校,成了大学城。岛上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又能一定程度上隔离社会闲杂人等,所以营造出非常合适的教育学习环境。第二天在岛上逛,才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景区公园,漂亮得让人产生回炉再造的冲动。唯一不爽的,岛上能开发票的正规酒店,貌似只有两家,还价格不菲。
黄埔军校遗址所在长洲岛,就在大学城岛的东北边,坐公交二十分钟就到。公交路经一个集镇,街道干净,两边小洋楼都刷成养眼的颜色,院墙边种着绿叶茂密的榕树和那种在梧州见过的叫不上名字的红花,阳光和煦,往来车辆不多,感觉非常宁静的一个地方。也许有同感,车上一个学生样的姑娘假装期待的口气问同伴,「我们今天是住这里吗」,同伴回答,「你想得美」。
现今黄埔军校所在地依然是军队控制区,只有纪念馆和学校遗址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为培养革命人才,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和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军校迅速发展成为体制健全、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军事院校。从1924年至1930年间,军校在长洲岛共举办了7期,毕业学生约3.3万人。军校学生作为革命的生力军,在平定商团、统一广东、北伐诸役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威远扬,成为了广东革命政府的坚实后盾。这些学生,后来很多也成为国共两党的骨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
每到类似的革命圣地,总会不自觉有种敬畏感。当年搞革命的那些年轻人,无论目的是保家卫国、升官发财、或仅仅混口饭吃,一旦走进军校的大门,都会做好上了战场不能活着回来的心理准备吧。去揣摩前人的心理显得有点狂妄不尊,但历史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用血肉铺垫了后来中国的和平稳定。所以,不得不敬畏。
原先整个长洲岛全部属于黄埔军校,现在的校园遗址只是用来上课以及生活,岛上其他地方则分布着各式的练武场。校园遗址里的建筑就像影视剧里清末民初士兵住的那种围成天井的南方瓦房阁楼,非常中式化。一共两层,面积不大,办公室、宿舍、食堂、自习室等设施一应俱全。
挨个将开放的展室逛了一遍,参观到食堂时,又开始想象,当年是否某个圆桌周围,坐在一起的年轻人边吃饭边争论时事,甚至脸红耳赤,而在未来他们都成为一代名将,这桌饭也被后人津津乐道为风云会际般的传奇。
游完黄埔军校,打算去南粤王墓遗址博物馆。军校旁边就有个码头,先坐渡轮到江对岸的鱼珠码头,再换乘地铁到越秀公园站。我这个内地人坐船那是相当的开心,还近距离看到了军舰,那个心情激动啊。
可坐地铁就很无聊了,广州太大,地铁跑了快半小时才到目的地。时间不早,赶紧顺着手机地图奔去博物馆。跟去过的其他地方博物馆不一样,南粤王墓遗址就像街边的一个单位,四周没有一圈开阔的空地,反倒旁边就有居民楼,格局十分紧凑,而且依山而建。走进大厅正门,迎面一条楼梯通往三楼之上,每层楼梯两侧都设有展馆,去的时候好像展览着某对华人夫妻捐赠的瓷器。楼梯走到顶,出门横着一座祭台,两边分别设有两条楼梯通往台上。上去之后顺着路拐几个弯,进入到一个玻璃金字塔罩中,便是南粤王墓遗址。
南粤王墓是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遵循着典型的汉代诸侯墓格局,仿照 “前堂后寝” 的形制由七个墓室构成,各墓室按不同功能存放着大量珍贵的陪葬品。古人认为玉石有助于尸身不腐、灵魂升天,所以墓室中出土了56件玉璧、9枚玉印、130余件玉佩,最壮观的是墓主人身穿的丝缕玉衣,由2291块玉片组成。汉朝之前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喜爱似乎远超黄金,已经上升到信仰级别了。汉之后的朝代不知道因为国力还是文化的改变,很少有丝缕玉衣出土。
南粤王墓一共有15人陪葬,有王的妻妾和管家,还有厨子和乐师。南粤王想死后也能跟生前一样生活,就夺取这些无辜人的性命,不敢想象陪葬者赴死时内心如何,只觉古代帝王太过残忍。
从博物馆出来已经接近六点,饥肠辘辘,恰好马路对面有家兰州拉面馆。吃完面后,继续逛越秀公园,走马观花溜了一圈。网络上有风水文,介绍广州地势为全国顶级风水,山龙脉龙头就在越秀山。越秀山西侧有南越王墓,南边坐落中山纪念堂,不懂风水的人也知道这里风水不差。据说明朝时民间流传广州龙脉要出帝王,于是皇帝下令在越秀山顶修建镇海楼,压制住此地的龙气。之后历代镇海楼几次修缮,直到清末损坏未被处理,结果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冥冥中应验了传说。不过毕竟是坊间传闻,真实历史远比想象复杂,说书先生讲出来,也只是事后造传奇。
非常喜欢城里有山有水的城市,山上曲径通幽显得秀气,江河川流不息带来灵动,使整个城市滋生出万物生长的活力。以前去过成都、杭州,也有这种感觉。越秀山不高,靠手机地图加持,半个多小时就走到山顶。途径越秀书院时,看到有位阿姨拾取卸落在地的木棉花,说这里离路边远,花干净,拿回家煲汤。感觉很新奇,花也可以煲汤。现在镇海楼作为广州博物馆,到山顶时已经闭馆。镇海楼红墙黑瓦十分古朴,坐北朝南,如其名字,好像一位将军矗立千年镇守这珠江入海之地,保风调雨顺。而现在它面前一路之隔的山下,是一座大型足球场,靠山一侧顺势修建一级级座位。这要有比赛,不用进场,站山上就能看到。
边下山天色渐渐黑下来。公园南门正对着中山纪念堂,一座夜色中宏伟华丽的建筑,这是广州的朝圣之地。印象里中国近代革命最早开始于广州。地处沿海的广州,容易接受海外新思潮,民风开放通达,革新意识强烈。而国父孙文无疑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精神领袖。夜晚纪念堂灯火通明,人流络绎,国父雕像下不断有人合影留念。要数一座城一个人,广州一定是中山先生。
时间不早,纪念堂也已闭馆,遂地铁返回大学城找老友。晚上十点多跟老友先逛了巨大的校园,图书馆造型独特,像一本翻开的书。学校南门跟老校区一样的牌坊,遇到一群学生应该是自行车爱好者,刚环岛一圈回来。跟老友开玩笑说,想回炉重造继续上大学了。然后进到学校旁的城中村,别有洞天热闹非凡,吃的喝的唱的住的一应俱全,感叹现在大学生业余生活丰富。然后跑到岛中心的湖边,沿环湖路走了一半,途中漆黑的夜色下发现湖边草地上有一位男同学带着两位女同学扎帐篷露营,不忍打扰,跟老友迅速离开,再次感叹这儿真是上学的好地方啊。
第二天一大早便要赶火车返程,回到住宿地方,跟老友告别,约好过年再聚。虽然只驻留两天,但心情放松,舒适的天气,以及玩了好几个地方,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充实。旅游最佳状态大概如此,期待下一次出行。
本文作者:tsingk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