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结婚,日子选在正月十六。同去参加婚宴的两个同学,毕业后已有四五年没见,想借这次机会聚聚。于是正月十五晚上一路坐高铁转汽车,赶去新郎家赴宴。
晚上八点半到徐州,与另外两位同学会合,然后转两趟公交去到徐州的郊区。因为来接我们的「老大」的出租车不属于徐州管辖,不方便进城。「老大」开车先把我们拉到他们县上吃晚饭,点了当地特色的羊肉汤,主食是烙饼。当地以面食为主,却不同于关中地区以面条或馒头搭配稀饭这种「有汤有水面」,更像单纯地将我平时的米饭替换成馒头或烙饼,配上炒菜。吃着不同风俗的食物,新奇感要大于味觉的喜恶。
饭饱后继续坐车去村里。到时已经接近凌晨。让我感觉不科学的是,地理位置更靠北的西安已经有妹子穿短袖,这里快到江南却还要穿羽绒服。镇上的旅店通常都很简易,房内没有洗澡热水,但楼下有一大澡堂。第二天天亮出门才看清楚,这家旅店本来就叫XX洗浴。
一觉睡到自然醒。洗漱完,一行人步行去新郎家。喜宴在他自家院子里摆酒席。远处就听到唱歌的声音。一辆大货车改造成的小舞台停在院子前,舞台上摆放着一块大屏幕电视,正播放着哪个综艺节目,台下聚集了一群人正在看热闹。据说这是近年来当地婚礼的标准配置。
这时候新郎接亲还没回来,仍然是「老大」招呼我们。就在屋里屋外边逛边聊当地结婚风俗。「老大」说他们这地儿原来婚礼上大家很能闹腾,喜欢捉弄新郎,他当时结婚来了快一百个同学,闹腾了很久才拜完堂。我们就开玩笑说等会儿怎么折腾下新郎,逮住这个机会不能放过他。结果新郎没给我们机会,丫卡着拜堂的时间点停车到门前。新娘子前几天下雪摔倒还有伤,一群人就只能看热热闹闹的拜堂了。
非常值得说一下当地安徽美食滑鸡汤。早上一来,同学的妈妈给我们做的,用鸡肉裹着面粉,还有银耳和另一种类似皮冻的食材煮成的,味道像混沌,鲜美不腻。要不是初次见到心怀疑虑,将一大碗退回锅一部分,否则真想再吃一碗。
拜堂仪式结束后,几个人跑去找新郎官,趁他闲着聊上几句,送上红包祝福,合影。
没一会儿喜宴开始,同桌还有新郎的几个大学和高中同学,哥几个边吃边聊,嚷着新郎敬酒时候要让他多喝点。结果又没遂我们意。新郎来我们这桌,倒了一次性杯子半杯白酒,端给一哥们,说是喜酒必须喝。当时我们就傻了,这是什么节奏,太简单粗暴了。从来见过的婚礼上新郎进酒自己也要喝的,这地风俗居然是新郎不喝只给来宾敬,乘酒还用一次性杯子。新郎又被我们数落一番,喜酒下肚,气氛就非常高兴了。
同桌唯一一个年纪大的叔叔兴起,当桌唱了首《狼爱上羊》,以表达他的爱情观,之后又给我们上课,教导我们不能沉迷物质,要提升精神境界。桌上一群人就乐了,这个年代还有这么正儿八经的理想主义者,除了「受教」「佩服」这些恭维词,想跟他争论几句都觉得尴尬。
我们这桌摆在屋里,院子里据说要摆两轮共三十桌流水席。吃完出来发现院子里的宾客都走光了,看看时间不到两个小时,惊讶于当地人吃饭的速度相当快。
然后又去找新郎新娘合影,一排人中果然新郎最黑。因为镇上经常堵车,聊了没半小时,我们出发返程,一路风尘仆仆地各回各家。
夜里十二点多才到家,一来一回总共花费32个小时,行程总计约2800公里,几年前没高铁时肯定不能这么玩法。这么跑了一圈,见了老友,见证了婚礼,沾了喜气,喝了喜酒,很是开心。毕业之后大家各自走在平行线上,这回见面算是有个交点。
本文作者:tsingk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