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
日记本
00

今天某个公众号上通知,2022年咨询工程师考试资料开始更新。除了2020年疫情影响,考试时间推迟到了11月,正常年份考试日期都在四月中旬,算是工程类最早的考试。一年一度的备考复习从现在开始,除去春节假期,差不多有5个月,考全科都足够。

我是今年通过咨询工程师考试的,从第一次报考,一共考了5年。刚上班时候对考证没啥想法,工作也忙,2017年跟着同事一起报名前三科,从网上找的讲义看了一个礼拜,过了宏观经济。之后几年,要么没报名,要么没复习。

直到去年已经是考试周期的第四年,想着已经过了一科不要浪费,考过了挂证就是睡后收入,而且考试还推迟到年底有时间复习。于是目标设定为考过剩下三科。

从九月初开始每天晚上下班看一两个小时视频课程,中途因为加班和其他事情间断过。两个月复习三科,只把精讲课视频看完,就到考试。通过时间记录软件统计,去年一共在学习上花费60个小时。结果是「决策与评价」、「项目组织管理」通过,「实务」没过,差2分。这意味着四年前考过的「宏观经济」作废。

好在今年恢复四月份考试,离去年十一月间隔不久,复习实务的知识记忆仍有映象。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懒),复习从三月才开始。策略还是看视频课程,「实务」看精讲课和习题课,「宏观经济」只看精讲课。今年一共花了58个小时复习,结果还算运气,实务90分通过,宏观经济80分险过。

两年一共花费118个小时复习,考过咨询工程师四科考试,回头看效率还算高。复习时是相当痛苦的,不仅要和工作抢精力,还要跟惰性抢时间。这两年也是上班以来最忙的,每天工作完头晕犯困,硬是断断续续坚持每晚看视频学习。考前一两天纠结得一笔,一听别人说个啥题目,赶紧就问,生怕错过什么。最后能考过,80%靠努力,20%靠运气吧。

视频课程,去年看的是同事给的,今年看的是网上找的,所以在资金上的花费,主要是买教材。2017年第一次报考时,买了四课全套官方教材。但最近两年,考纲和教材内容每年变一次,之前买的书都没用。

去年在淘宝上80块买了一套非统计社初版的教材,以为是要点精华版,后来发现跟大纲对不上,比官方教材少章节。所以教材一定要买官方指定的,不能贪便宜。之后也没重新买教材,网上找到当年的官方教材电子版。其实教材没咋看,主要看视频学习,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再翻教材具体看。

说下学习的经验。首先,不管什么考试,考得都是考试能力。考试能力包含几个方面:平时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是最可靠持久的;考前针对性复习能够快速弥补知识点缺漏,对通过考试帮助最有效;在非专业知识外的考试技巧的练习也是非常实用的,比如做题顺序,各种题目的做题时间分配,对出题人意图的揣摩,不会就选B或C之类的,能够让你多得分;最后就是考试状态,见过复习很扎实的同学,考试成绩缺不如意。其实考试状态也是需要练习的,毕竟成绩是根据考试那几个小时在试卷上的答题计算出来的。

工作这几年咨询业务也做过几个,知识经验还是有点。此外有助于我在短时间内提升考试能力的,就是针对性复习和考试技巧学习,这两样我都从视频课程中获取。视频课比看书最大好处是,老师把考纲重点总结好喂给你,帮你区分高低频考点,在习题课中讲答题技巧。这就能节省很多时间。回看整个复习过程,我就基本没翻过几次教材。用1.5倍速度播放视频课,遇到难理解或重点内容,就暂停播放,把老师讲的要点写到笔记本上。等视频全部看完,再回顾笔记,忘记的知识点再看视频或翻书。

然后是考试心态。对于咨询工程师这类通过型考试,没必要太纠结于成绩分数,60分万岁。当然也不能瞅着78分刚刚好去复习,目标起码定到90分,这样发挥失误扣几分也还能及格。

这种心态不会让自己纠结和内耗,避免完美主义。如果总是怕有什么知识点没记住,反倒会耗费一部分精力,影响复习。考试中也是,对于每年都有的那么几道纯考记忆的、分值四五分的题,如果实在想不出,就先果断跳过,等到最后再靠经验随便编点答案,既不空题,也不耽误做后面分值高的题目。

最后分享下我在网上找资料的途径,一个公众号,叫「建工行人」(微信号 jgxr2019)。关注之后根据公众号内提示,可获取最新的视频教程和考试资料。

本文作者:tsingk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