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变革,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互联网影响。
根据 2019 年 2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 43 期,2018 年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电子商务平台收入 3667 亿元,同比增长 13.1%;网络游戏业务收入达 1948 亿元,同比增长 17.8%;网络广告整体市场规模达 3717 亿元,同比增长 25.7%;网民规模为 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9.6%, 较 2017 年底提升 3.8 个百分点。
从数据看,互联网产业欣欣向荣。但是,互联网带来的好处,似乎并没有惠及到老年人。
这里说的老年人,大概指 60 岁以上的人。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原因是最近遇到一件因为普及网络支付,却对老年人带来不便的事儿。
所住的某个国企单位的家属区,老年人比较多。这两天电力局统一为每家更换电表。之前旧电表买电,拿着电卡到小区物业就能充值。而现在更换之后,新电表没有电卡了,直接用手机 app 绑定电表号,就可以在线充值,或者记住电表号,去距离小区有些距离的电超市充值。
新电表新政策,大部分人很欢迎,以后买电不用跑去物业。可是小区里的老年人们,对此反应比较负面。一位 70 多岁老大爷说,他都没明白怎么买电,因为不会用手机在线支付。我说,可以去电超市买,大爷又说,有些远,还是没以前方便。
想想老大爷说的话,大部分老年人也许并未搭上互联网这辆社会顺风车。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8 年底,60 岁以上网民仅占网民总数的 6.6%。而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 13.26%,可以推测 9 年之后这个比例会更大。这说明大部分老年人被隔绝在互联网之外。
从老年人自身来讲,除去无法获得上网的硬件设备,不具备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技能,可能是最大原因。
手机上网虽然比电脑上网更容易操作,但仍然需要基本技能,比如,拼音输入(打字可手写,输入密码就必须拼音)、理解 app 的交互、能记住 app 中各按钮的功能等。
事实上,很多老年人可能因为几十年生活习惯无法轻易改变认知,文化知识的缺失,还有记忆力衰退等原因,互联网的门槛他们是跨不过去的。即使跨过去,可能也只会简单的 app 操作,比如微信聊个天、支付宝扫一扫付款。稍微有些难度的操作,像买电 app 中调用微信付款,可能就不会了。
↓非网民不上网理由
这是社会迅速发展的副作用。一个 60 岁的中国人,要在二三十年间,经历在其他国家可能五六十年才循序接近的社会发展变化,必须面对迅猛的时代革新节奏,稍微跟不上,就会被落下。
而且我们的互联网应用,有些情况下更增加了老年人使用的难度。
这类例子太多,比如支付宝,一进界面,满屏的文字按钮和各种推广,年轻人都记不住在哪找要用的功能,只能搜索,更别提老年人。再比如有些国产 app,动辄几十上百兆的安装包,安装后很吃内存,悄悄后台运行,操作时候一不小心就给你装全家桶。老年人用的手机一般都不会是顶配旗舰,自己也不会调教,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非常卡顿。
互联网公司往往只照顾多数用户,按中青年人的使用体验来优化产品,因为中青年网民多,接受度高,付费意愿强,这是无法阻挡的市场经济规律。可我觉得这不应该成为老年人被互联网产业忽视的理由。
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催生了万亿级的经济市场。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在于技术带给人类生活以利好,同时也会淘汰掉无法适应新技术的人。可技术是无情的,社会进步不能单单只依靠技术。既然市场这只手无法消弭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鸿沟,那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是否可以有所作为,比如推广无障碍使用老年机、降低资费、开展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培训等等。
未来中国将进入老年化社会,如果各种政策实施,一旦老年网民变多,互联网公司会自动重视老年人的使用体验,进而采用新技术降低使用门槛,又能够促进更多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产生良性循环,扩大互联网产业中的老年人市场规模。可以期望在不久将来,不管年纪大小,都能获得网络技术进步的实惠。
本文作者:tsingk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