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3
日记本
00

上个礼拜去了成都出差开个会,顺便又把几个没去过的个地方过了一遍。出发前三天买票,发现从西宁出去的火车票好买,回来就难了。最近西宁旅游旺季,各地的人都往这涌,于是开完会是立马坐不上返程的火车了,心中暗喜这回一个人可以在成都多呆几天了,享受几天西北没有的湿润气候。同去的哥们跟我买了推迟两天的火车票,两人商量着要不要去趟峨眉山。可我老板很霸气,直接给整了张飞机票要把火车票给退了,顿时又喜又悲,不用三十个小时转火车晃回来了,但是峨眉山是没戏了。鉴于学生飞机票还得写申请,老板都做到这份上了,还能怎样,乖乖回来干活呗。

火车上依然像往常那样,两人聊了吃吃了睡睡醒了再聊,晃晃悠悠25个小时还晚点一小时。同去哥们没去过祖国的南方,过了宝鸡看到漫山的树和随处可见的河湖,激动的不行。我想说,我家就是这样,青海那山不长草河不满水的地我真心不习惯。进了四川窗外就一直陆陆续续地下雨,铁路两旁到处可看到湿地旁的整齐的稻田,好像每一棵稻子都一般高,一片片围着坝子上的农家房子,远看就像房子陷进了绿色的厚毯子中。这里是山间的平坝,也有河塘错落,但却不是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有的是雨中的清幽宁静。

山中云雾

在火车上算了下时间,由于开会的地方离火车站挺远,于是出了火车站立马又买了票直接杀去都江堰。坐的是两年前去青城山的同一趟车,就连都江堰的轻客站都和青城山很像,怀疑是否这趟为旅游开通的动车每一站都是这样。都江堰是另一个我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城市干净,车少,绿化好,离成都近,还是旅游胜地,气候养人,河边随处都是吃着喝着的闲人。这种地方住着应该会很舒服,当然前提是得有钱。

按着门票上的地图绕着景区急行军了一圈,从南桥回到了入口。南桥是像凤凰虹桥一样的廊桥,很多游客坐在桥上车路边的低坎儿上休息。桥下内江的水奔腾,才下过雨,水势很大,通行的哥们又激动了,说实在的这么大的水流我也很长时间没见过了,谁让在西北呆着呢,俺家的汉江可比这大三四倍。内江上沿岸边一溜的小店,挂着各种样式的红灯笼,傍晚时分从桥上望去灯红酒绿。哥们说海边吃着烧烤吹着啤酒比这舒服,我没体验过,反正我是很稀罕吹着河风闻着水汽喝酒瞎侃的感觉。可这回也只是远观,没钱没时间啊。

南桥

江岸

一进景区的园林属于普通布局,路边有林,林内有水,水上设亭,亭连石路,路边湖里养着锦里,无风水不动,来人鱼不散。园林主路的尽头是一座道观,唤作伏龙观,没记错供着的是李冰。道观靠江边,往里走可看到内江对面一刻有宝瓶口的石碑。原路返回出了道观从左边的一条路继续走,就直接到内江边上,过一道揽桥,到了江中人字堤。在人字堤处,内江又被隔开成两道,一道还叫内江向南流向南桥,一道继续往西走不知其名。人字堤与飞沙堰之间有一水坝,河床很高,去时雨后水势正大,内江水漫过坝子引入外江,料想一般时候内江水是过不去的,这里相当于泄洪的作用。于是水小时候,内江在这里一分为二,水大时候便一分为三,泄去多余水量,防止内江下游的灌溉遭受水患。按照现今水力学技术这种设计应该不是难事,但想想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能想到还能付与实现,真是觉得很了不起。

锦里

外江

更牛的还在鱼嘴。从人字堤过了水坝来到飞沙堰,改沿着外江边上走,到头就是鱼嘴。从源头至此落差3500多米的岷江硬生生被劈开一分为二。当时莫名其妙地就想起了沉香劈华山。鱼嘴如其名,流线型的石砌建筑犹如逆流而上的鱼头。蹭导游解说以前鱼嘴是用竹笼装着大块石头堆砌而成,近几十年维修改成了石头和混泥土。鱼嘴上游不远可看到三四个江中岛,皆为长条形状,位置朝向各有不同,可对江水进行导流。外江上建有一水闸,水势比内江大一倍,哗哗的流水声昭显着千年前的壮举。岷江又名都江,故取名都江堰。两千年前始皇帝下令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配合着郑国渠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灌溉发达,粮食丰产,强大的农业支持最终使秦国成为天下共主。而今,始皇帝已作古成灰,唯有滚滚的内江穿越时间依旧滋养着百姓。

鱼嘴

走过鱼嘴边上的安澜索桥,就到达内江的另一侧。山上路上迎面一「道源」石碑,径直上山站在山腰上的秦堰楼最顶层,都江堰全貌尽收眼底。其实之前由于过了三个桥,脑子完全混乱了,一直没搞清楚水流的走势,站在这里才觉得并不是那么复杂,也许简单的才能坚固长久。从山下爬上来,连续的长途列车加步行游玩,就一个字累,坐在楼檐下的木椅上边休息便远眺风景。成都夏天气候貌似就是无风湿热,上次来也是这样,汗唰唰的流。同一面山上还有很多个庙宇阁楼,远观大概都是道教性质的,其他地方很难见到像成都这样具有道教氛围的,大多佛教为主。都江堰确实很符合道教思维,人治水,水养人,天人合一。下了秦堰楼由于时间所限,沿途楼阁无暇顾忌,直奔出口。途径二王庙,供奉的是李冰夫妇及其二子,规格要比伏龙观大的多。匆匆游览二王庙,发现不止两处楼檐横木上和两处墙壁上写着「深掏滩,低作埝」治水六字旨,之后上网查询才知道这是治水《三字经》里的头两句,被民间广为流传称颂李冰的功绩。

都江堰

出口处到了离堆公园,相传当年李冰伏龙于离堆之下,此亦是伏龙观名称由来。公园对面一条仿古街,卖小吃的和特产的,傍晚时分人流熙攘,走在这种街上感觉很轻松。很惊讶在去南桥的巷子里居然有个清真寺,后来在都江堰轻客站前的广场上跳舞的阿姨们播放的曲子听着也好像是新疆风格的,纳闷千里迢迢的这里居然还能见到青海味儿的东西。

回到成都就去找有机所的同学。放下背包奔去火锅店。感叹还是这的火锅正宗,青海呆了一年吃辣子的能力都衰退了不少。边吃边聊,一年时间大家都有不少经历。搞到半夜十二点多才找了个住处,和预料的一样,趴在床上就不想动了,直接睡了,第二天早上才爬起来洗澡。之后赶往会议地点注册,等级住处。路上了解到手机地图里给的公交线路所花时间,那绝对都是保守了又保守的估计,亲身经历只要路况畅通,要比那时间短的多。

午饭直接杀向锦里解决。第二次来锦里,白天,人不多也不少,记得两年前晚上过来人挤人跟春运排队买火车票一般。白天的景儿和晚上不同,白天建筑轮廓跟清晰,晚上红灯黑瓦的看的就是个人文风情了。在同一个巷口桥边拍了张照片,想和两年前对比下。故地重游不如初次见面来的印象深刻,但一来可回味细品,二来可查漏补缺。酸辣粉很重口味,前两口都呛的咳嗽,同行的哥们更是吃一口呛一声喝一口,相当艰难。其他的小吃除了三大炮,貌似皆是麻辣为主。四川气候潮湿,吃辣子可驱寒祛湿,夏天又多云少日,故这里的姑娘皮肤真心好。记得电影《好雨时节》里讲的,成都有三宝,「熊猫,美女,酸辣粉」,美女算看到了,酸辣粉吃过,就剩熊猫是没时间去看了,算是以后再来的残念。

酸辣粉标配

回去路上算是碉堡了,短短几百米堵了一个多小时,差点没赶上会议欢迎仪式。打听才知道是在开神马家具交流会,才想起来表哥说的成都要开一个很大的会原来是指这个。晚宴并非正宗川菜,明显改进以适合外地人的口味。地点在一五星级酒店,特么真心奢华啊。不过更让我两hold不住露出吊丝气质的是门口那两三百多万红色的法拉利,艾玛呀太帅了,真想开一把,于是乎顾不上旁边人各种合影摆拍。由于离住处没多远(这个五星级酒店那是给老板们住的,我们这些学生全给安排到另一个便宜地方),遂步行回去。每年夏天在家,晚上都会出门溜达,这种潮湿闷热的夜晚散步,好有回到家里的感觉。

之后两天的会议就是不停的听报告,乏善可陈。中式英语和韩式英语弄得人耳朵不舒服,大脑混乱,突然出现一正宗老美口语,就像练听力那叫一舒服。会议最后一天下午去参观了四川大学临安校区,真心叫一大,还有条江传过去。人工引江水挖出几个湖,水渠里还养着锦里,这使得多么热爱生活又多么有钱才会这么干。听说这个校区地皮是双流县免费送给川大的,真心有点后悔当初高考为毛不考出来。在这上学那叫一享受啊。参观了半截就下起了大雨,哗啦啦不停,西宁最大的雨也没见这么下过。大巴把我们送回住处,雨继续下,洗刷着一切。本想小睡一会,醒来就快晚八点了,看样子雨才停。出去继续扫成都小吃,这回是本以为辣到要燃可一点也不辣的燃面,和被通行哥们称为麻辣大馄饨的龙抄手。

四川大学

第二天晚上六点飞机回程,上午跑去了黄龙溪古镇。古镇为明清建筑,不受门票,商铺林立,黄龙溪沿街而过,不知道为什么去的时候溪中无水,明明下过大雨。老建筑和仿古新建的可以看出明显区别,房檐撑木的裂纹,瓦上的苔藓,柱子上退色的镂空雕刻这些时间的产物是不容易模仿的,再者现今的多数仿古建造真是粗制滥造,按说目前的技术应该能做出比古代更精致的东西,可偏偏就是老房子的边边角角看起来更精致细腻。古镇岔道很多,弯弯曲曲,有两次都发现绕了圈子走到了前面走过的地方。古镇靠锦江,古代水路畅通,这里是马帮,茶帮,盐帮等六大帮的集散地,遥想曾经一度很兴旺。镇中有三座寺庙,看景点介绍皆是和保佑风调雨顺水路太平有关。游古镇不能太过在意商业化,毕竟当地人也是要奔小康的,自己觉得大可通过想象古人在这里的生活以及了解当地人的民俗来体验古镇带来的乐趣。

溪岸

下午三点多就到了飞机场。在候机厅遇到一大叔很有意思,我给他看了会儿包他去抽烟,回来就要请我去吃碗面。当时聊了会感觉没啥潜在恶意还真有点饿,就厚着脸皮跟去了。特么48一碗的面吃得我真不好意思直视这位大叔的。边吃边聊,他家在西宁,年轻时就出门工作在宜宾水电四局,还去过三峡干过。但是可能年龄和所处环境差距有点大,聊着聊着我就不知道怎么接话了。后来上了飞机不坐在一起就没再见着。反倒座位旁一哥们,也是第一次坐飞机,三军医大毕业分配到青海工作,到西宁报道然后去敦煌军训再回到西宁的某个运输站上班。下飞机后一起机场大巴到市中心,帮着他找到宾馆,我是他来青海认识的第一个人,互相留了电话,约着有机会再见。不知道是否真有机会,看有缘否。

本文作者:tsingk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